2025年3月7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南宁市兴宁区兴园路初级中学联合主办的“侗音润心·非遗共生”三八妇女节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南宁市兴宁区兴园路初级中学报告厅成功举办。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作为侗族文化的重要传承与推广单位,指导侗族大歌传承人参与了此次活动,为活动的成功举办提供了有力支持。
吴春月作为侗族大歌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侗族文化的保护与推广。自接到此次活动的任务后,她积极组织三江文艺志愿者参与活动,她深知,非遗进校园不仅是一次文化展示,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契机。她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侗族文化,感受非遗的魅力。
吴
春
月
吴春月,女,侗族,是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新民村中寨屯人。2015年11月认定为侗族大歌项目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12月认定为侗族大歌项目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12月认定为侗族大歌项目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1986年出生于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大歌发源地的吴春月,从小耳濡目染,6岁时就随着大人同台演唱,随后向姑父吴光祖(侗族大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婶娘吴探花(侗族大歌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学习,为提升侗族大歌演唱技艺,曾到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拜访歌师吴仁梅、潘婢孟等老师请教学习交流侗族大歌 。
吴春月熟悉掌握侗族大歌演唱技艺,清脆的歌声娓娓动听,让人陶醉。她曾代表三江侗族自治县到北京、上海、内蒙、宁夏、新加坡、深圳、珠海、广州等城市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很好的展示、推广和宣传民族文化侗族大歌,并得到外界人士及游客的欢迎和喜爱,使“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大歌”名扬区内外。
SUMMER
天籁之音:
共赏非遗展示节目
在非遗展示节目中,传承人带领队伍唱起了侗族大歌《蝉之歌》,《蝉之歌》以模仿蝉鸣为主题,歌声婉转悠扬,以人声拟蝉鸣,“练练”声仿佛将听众带入了侗寨的青山绿水之间,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侗族大歌被誉为“天籁之音”,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民间合唱形式。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大歌”项目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紧接着,传承人与文艺志愿者们带来了琵琶歌连唱《山里的草莓》和《妹似杜鹃四月半》。《山里的草莓》以轻快的节奏描绘了侗族人民的生活情趣,而《妹似杜鹃四月半》则以深情的歌声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传承人们用歌声和琵琶的完美结合,展现了侗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侗族琵琶歌,侗语称“ggal bigs bac”,即“嘎琵琶”,是指用侗族琵琶伴唱的歌,是一种自弹自唱的说唱艺术。因用侗族特有的弹拨乐器侗族琵琶伴奏而得名。侗族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歌词朴实动人,旋律优美流畅。三江侗族琵琶歌项目于2016年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来自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文艺志愿者吹起侗族笛子歌《八月半》。侗笛音色清脆悠扬,旋律婉转动人,师生们被这侗族乐器深深吸引,现场掌声不断。
用侗笛伴奏的歌,叫“侗族笛子歌”。侗语称“嘎笛”。侗族笛子歌的音色优美,明朗而不浮华,甜美而不消沉,内容丰富,寓意深远,歌声委婉动听。侗族笛子歌于2016年列入柳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互动教学:
传承人教唱《敬茶歌》
在精彩的非遗展演之后,侗族大歌传承人吴春月还特别准备了互动教学环节,教大家学唱侗族传统歌曲《敬茶歌》。《敬茶歌》是侗族人民在节日或重要场合中表达敬意与祝福的歌曲,歌词简单质朴,旋律朗朗上口。
吴春月老师耐心地逐句教唱,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跟随学习。虽然侗语发音对大家来说有些陌生,但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师生们很快掌握了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在活动的最后,文艺志愿队伍拉起师生们的手,跳起了“多耶”舞蹈表演。伴随着悠扬的侗族大歌,大家手拉手围成圆圈,踏着欢快的节奏载歌载舞,“多耶”舞蹈的开展,不仅为活动增添了欢乐的氛围,更是非遗传承的生动实践。
多耶是“多耶”是侗族传统的集体舞蹈,意为“踏歌而舞”,是侗族人民在节庆、祭祀等重要场合表达喜悦与团结的重要形式。多耶时男的围成圆圈,相互攀肩边走边唱,女的手拉手围成圆圈边唱边走。2021年三江侗族自治县“多耶”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作为非遗的重要传承与推广单位,始终致力于非遗的保护与发展。指导侗族大歌传承人与三江文化志愿者参与此次活动,推动非遗在校园中的传播与普及,此次活动不仅让师生们领略了侗族大歌、琵琶歌、侗笛等非遗项目的魅力,还通过互动教学拉近了学生与非遗的距离,在校园内播撒下了非遗传承的种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种子将在更多年轻人的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