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
公布第九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三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年保护规划》的规定,确定侗族踩歌堂、侗族碰蛋习俗、三江“三月十五”蕨菜坡会、三江芦笙制作技艺、草苗服饰制作技艺、苗族芦笙音乐等6个项目列为三江侗族自治县第九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予以公布(具体名录见附件)。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有关规定要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好档案,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为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我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积极的贡献。
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3月13日
一
侗族踩歌堂
侗族踩歌堂,是桂黔两省(区)侗族地区祭祖娱人的仪式,以民俗巡游、“双龙抢珠”“抬官人”、芦笙踩堂、“虾兵蟹将”表演、花伞队、鞭炮队、耶歌对唱和拦路对歌等丰富节目,喜闹新春佳节。
侗族踩歌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百多年前,当时苗族首领开发了“侗族踩歌堂”这块土地,后来苗人搬迁,侗人在此安家。为了纪念苗族首领的开基立寨之功劳以及自己祖先逃难的艰辛,当地侗族人规定两年一次的正月初八、初九两日举行吹芦笙、唱歌、跳多耶舞等活动。这些活动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侗族踩歌堂仪式。
桂黔两省(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不同地域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前沿阵地。侗族人民与其他民族在这里交往密切,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且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侗族踩歌堂仪式不仅是侗族内部团结的重要纽带,也是促进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增进友谊的关键桥梁。
二
侗族碰蛋习俗
侗族碰蛋习俗,流传在桂湘黔三省(区)侗族地区的民俗活动。在这一天,人们会制作彩色糯米饭、染彩色蛋,孩子们脖子上挂满彩蛋出门碰蛋,通过碰蛋活动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幸福美满。大人们也会在晚间以鼓楼为单位聚餐,席间也会参与碰蛋,交流情谊。
侗族碰蛋习俗通过家族和社群的传承得以延续千年。老一辈人将碰蛋的仪式、寓意以及相关传说,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递给年轻一代。在每年的春社等重要节日,整个家族、村寨共同参与碰蛋活动,孩子们在长辈的带领下,了解碰蛋的规则和意义,亲身感受这一传统习俗的魅力。这种家族和社群层面的传承,不仅强化了民族文化认同,也让碰蛋习俗在岁月流转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侗族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
三
三江“三月十五”蕨菜坡会
三江“三月十五”蕨菜坡会,俗称蕨菜节也称“情人节”,是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以及当地各民族文化交流和增进友谊的盛会,更是各村寨加强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
“松翁”坡地处桂、湘、黔三省交界,周边居住着苗、侗、瑶、壮、汉等民族。相传,自古远居深山的高岜苗寨家人们都偏爱吃野菜。在每年三月蕨菜遍野的时候,苗家青年男女便成群结队、不约而同的来到“松翁”坡上采摘蕨菜。苗郎、苗妹们在坡上一边采摘蕨菜,一边对唱山歌并借机交流会友。他们或认识或不认识,采摘蕨菜成了他们相聚相识相知的机会,山头相会便成为了他们最美的约定。久而久之,农历三月十五便成了苗郎、苗妹们相会的节日即苗家情人节。再后来随着坡会的扩大,物品交换、商品贸易等也随之产生,“松翁”坡会便成了一个临时的集市。
现在,三江“三月十五”蕨菜坡会已经成为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盛大节日,促进当地民族文化和经济贸易的繁荣发展。
四
草苗服饰制作技艺
草苗服饰制作技艺是三江侗族自治县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其基本内容涵盖了纺织、刺绣、裁剪、缝制等多道工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草苗服饰制作技艺以家族传承为主,长辈言传身教,从识别材料、掌握工艺到理解图案含义,将服饰制作技艺与文化代代相传,确保了草苗服饰制作技艺能历经数百年,依旧完整保留其古朴风貌与深厚内涵,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
五
三江芦笙制作技艺
芦笙制作技艺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技艺特点和丰富的文化价值。清初顺治年间(公元1644年到1661年),芦笙从锹里传入广西三江,其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其制作技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芦笙源于禾杆笛等原始乐器,并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今的形制和制作工艺。
芦笙制作技艺制作主要包括苦竹(或白竹、白苦竹)、杉木(或椿木、松木)、黄铜(或青铜、合金铜)等为材料,经过选料、烤料、打制簧片、制作竹木部件、装簧片和定音等几十道工序制作出芦笙的一种传统工艺,具有百年传统制作技艺。
六
苗族芦笙音乐
苗族芦笙音乐是苗族民众独有的传统音乐。相传千年前苗族祖先在迁徙途中,以苗族芦笙音乐传递信息、鼓舞士气,历经岁月传承,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
苗族芦笙音乐种类丰富,涵盖节庆、祭祀、劳动等不同场景的曲目。在演奏时,以芦笙为主要乐器,其由笙斗、笙管、片和共鸣管构成,竹制笙管按音高排列,通过吹奏与手指按孔控制音准,音色丰富。通常男子吹奏芦笙,女子身着精美苗服,佩戴银饰伴舞,舞蹈动作与芦笙节奏紧密配合,或矫健有力,或轻盈优美。
苗族芦笙音乐具有鲜明特征,旋律上,节奏明快且富有韵律,常运用切分音、附点音符,充满动感与活力;演奏技巧多样,如滑音、颤音、打音等,使曲调更加婉转悠扬;舞蹈动作与音乐完美融合,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图片:仅供交流使用,不以盈利为目的,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覃佩琳
|排版:覃佩琳
|审核:石妮妮、韦茈伊、石明辉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