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苗族乡高培村76岁侗族掌墨师石善章火遍全网。他既不会画图纸,也不用一颗铁钉,仅凭布满老茧的双手和脑中的“三维建模”,就能造出总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三层双塔式木楼,被网友赞为“鲁班再世”。从籍籍无名的乡间匠人到全网追捧的“网红”,石善章的“出圈”并非偶然,背后藏着非遗传承、流量赋能与文化自信的深层密码。
墨斗藏天机:千年非遗的活态传承密码
1974年,高培村突遭大火,烧毁了300多户吊脚木楼,也点燃了石善章的传承使命。1977年,县里批准每户可砍伐30根杉木,用于灾后建房,然而全村仅有一位掌墨师,家家户户都急着建新房,等本村掌墨师,根本不可能,请外村掌墨师,家徒四壁,没地方供师傅吃住,也没钱支付工钱,为了有房可住,他只能硬着头皮自己动手建房。彼时从未建过木房的石善章,白天上山砍伐、搬运木头;夜晚,他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建房,在脑海中反复“搭积木”,仔细琢磨每一根梁、每一块板的位置与尺寸。
在那个艰难时期,没有专业指导,没有先进工具,全靠自己的钻研与坚持。经过一年多反复实践,他用30根杉木建成一间两房一厅的三层木楼,看到其“处女作”,村民们纷纷围观,交口称赞。他从此声名鹊起,村里不断有人请他帮建木楼。他边学边建、边建边精,逐渐练就了无图纸、无铁钉的榫卯建造绝技,凭借墨斗、丈杆、斧头、锯子、铁刨、凿子等工具,先后为村民建造木楼200余栋,历经数十年风雨仍稳如磐石。侗族吊脚木楼的奥秘,藏在传承千年的榫卯密码中。2023年,他自建的三层双塔式木楼,1200平方米的木房里,数万构件严丝合缝,令世人惊叹不已。
流量赋新生:传统技艺的破壁传播密码
在短视频和直播盛行的时代,流量成为文化传播的新动力。石善章的建房过程被儿子石怀忠直播到网络上,瞬间吸引数十万网友涌入直播间。石怀忠告诉记者,2023年至2024年,他先后在抖音等网络平台发布100多条建房视频,最火的播放量达800多万、点赞量3.2万,一时间,白胡子老人石善章变成“网红”,被称赞为“再世鲁班”。流量的加持,不仅提升了石善章的知名度,也让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这一原本藏于深山的非遗技艺获得广泛关注,他还接到全国各地的“订单”:广东老板找他设计木构民宿,青岛景区向他定制民族风木楼……面对突如其来的关注,这位连智能手机都操作生疏的老匠人笑言:“我只会盖房,若能让人看见祖宗的手艺,便是功德。”
薪火照征程:文化自信的乡村振兴密码
石善章50载如一日,建造200多栋木楼,是对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热爱与坚守,背后更是深深的文化自信。作为三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虽年事已高,却依然活跃在建筑一线,随时欢迎年轻人向他讨教木匠工艺,以实际行动诠释文化自信,弘扬工匠精神,让更多后人有机会了解、学习传统技艺,让文化根脉得以延续。
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副馆长韦茈伊告诉记者:“三江是广西非遗大县,目前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41项、市级非遗项目58项、县级非遗项目72项,拥有各级非遗传承人262人、县级传承团体20个。近年来,三江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村屯、社区、机关)、非遗大展演、非遗擂台赛、非遗培训班等系列活动,力促侗乡非遗融入生活、融入日常,让侗乡群众时时处处充满文化自信。”
石善章用一生做好一件事,他的手工木楼像一座座无字丰碑,诠释着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这位侗族掌墨师用半世纪时光证明:真正的传统技艺从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流动的、生长的文明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