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动态

侗族民间文化的“活化石”:侗戏

2015-7-27 09:32     发布者: muchme2005 原作者: 本站编辑 来自: 本站原创 评论 0 查看 873
“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增长知识。三江侗族自治县良口乡和里村每年的“二月五庙会”,三王宫内总是人头攒动,上千观众在此欣赏侗家“年度大片”—— —侗戏。相传,和里村曾是古代夜郎国的属地,侗族没有文字 ...

“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增长知识。

    三江侗族自治县良口乡和里村每年的“二月五庙会”,三王宫内总是人头攒动,上千观众在此欣赏侗家“年度大片”—— —侗戏。

    相传,和里村曾是古代夜郎国的属地,侗族没有文字,侗戏便成了侗族文化穿越千年的“活化石”。

    据三江资深侗族文化研究学者杨永和介绍,侗戏产生于19世纪初。光绪元年(1875年),侗戏从贵州黎平水口传入广西三江富禄高岩。1954年,三江侗族文人吴居敬等将侗族叙事长歌《助郎》改编为侗戏《秦娘梅》,该剧次年赴京参加全国民间业余舞蹈观摩会演,荣获节目奖和演出奖。1982至1983年,三江文化馆举办两期全县性的侗戏培训班,培训了一批业余侗戏骨干。

    从此,三江侗戏班便遍及侗乡各村寨。

    侗戏至今没有专业的剧团,其传播与传承靠民间侗戏班承担。侗戏班一般一村一个,有的村寨也按族姓或鼓楼建立侗戏班。戏班由群众自由组织,一般有掌班2人、演员20至30人、乐队成员3至5人,主要乐器有高低二胡2把,锣、鼓、钗、钹等1套及牛腿琴、大琵琶等。侗戏舞台一般不用布景,仅挂一块底幕和两块花色门帘。

    脸谱以黑、白二色为基础,服装以侗族服装为主,也有专门的戏装。戏班人员因为是业余演戏,只有逢年过节才演出三五次,演出程序主要有“立坛请师”“开台戏”“正场戏”“送干饭”“下晚调”“喊加官”“打彩”等。戏班离开之日,主寨人员必夹道欢送,姑娘们把自己制作的花带、鞋垫、毛巾等赠予戏班。戏班人员扛着礼品走村串寨,演出时将其放在戏台两侧,视为荣誉。

    近年来,一些传统民俗日益淡化,戏师的老龄化及年轻一代的兴趣不同,加剧了侗戏的传承危机。为确保传承,从2004年起,三江文化部门通过资源普查、侗戏讲座、侗戏研讨会、戏班骨干培训、侗戏巡回展演及侗戏音乐进校园等举措,着力达到“文化战略定向、发展蓝图定位、工作决策定项、培养优秀戏师定人、学校培训定责、资金投入定额”的“六定”目标。2010年,侗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9月,三江在和里村建成侗戏传承基地。(龚普康)

收藏 邀请
下一篇:【免费培训】参加“三区”人才支持计划2015年广西全区群众艺术馆、文化馆音乐编创培训 ...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