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传统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县传统工艺门类众多,涵盖衣食住行,遍布各族各乡镇。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开展非遗传统工艺亲子体验活动活动,促进社会普及教育,支持非遗传承人非遗工坊组织开展体现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体验,提高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丰富民众文化生活,增强传统工艺的社会认同。 举办单位 主办单位: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 承办单位: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 活动时间 2021年11月20日、21日下午15:00—17:30 活动地点 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3楼 活动内容 长按识别二维码在线报名 活动人员的安排 每期由文化馆提前在文化馆公众号发布招募信息,以家庭为单位报名,每期20个家庭(每个家庭2人,7岁以上小朋友1名和家长1名),如果家庭中需增加人员,需自行向商家购买材料。 培训费用 本次培训材料费、老师授课费由主办单位负责,参加体验的家庭产生其他费用的请自行负责。 其他事宜 1.培训期间交通、人身及财产安全自行负责。 2.参加培训人员请认真填写在线报名表,经工作人员审核后公布人员名单。 3.报名截止时间:2021年11月19日18:00止。 4.报名成功的家庭如有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参加体验活动,请与工作人员联系请假,报名成功未经请假无故缺席体验的家庭将列入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黑名单,今后取消参加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举办的一切体验活动。 5、如有其他事宜,请联系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吴庆堂 18177278933。 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 2021年11月16日 ![]() ![]() ![]() 杨玉洁:广西三江县良口乡良口村人,大专学历,汉语言文学专业。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自治区级三江农民画生产性保护示范户”,市级三江农民画传承人,三江侗学会副会长,柳州作家协会会员,曾当过小学校长、《风雨桥》杂志美术编辑 。获国家级、区级等美术作品有二十多幅,收藏于中国农业博物馆、抗战胜利纪念馆、浙江美术馆、四川重庆綦江版画院等,多幅作品发表于《广西教育》,代表作有《收获》、《丰收》、《侗家鲤鱼节》、《侗家纺织图》、《喜事来临小河欢》等。 三江农民画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竹编簸箕画是杨梅香的独创产品。该产品获得2017年“柳州有礼”特色旅游商品十大创新品牌,2018年10月17日,“三江农民画竹编画(簸箕画)制作工序”通过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审核,获得版权专利。2021年10月21日,《侗家耕织图(组图)》通过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审核,获得版权专利。把农民画从纸面搬到簸箕上,其特点是色彩还原好,有特殊效果,不用装裱,好保存,可直接挂。是家居、特色农庄、特色餐饮店的装饰品。 侯芳妮老师简介 ![]() 侯芳妮,广西柳州三江县人,柳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民族织绣专业委员会委员,广西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南宁师范大学广西传统工艺研究院驻校工艺师。志向于研究织染绣技艺与应用,传播和发展民族刺绣艺术。侯芳妮潜心研究刺绣技艺并研发新的工艺——双面剪纸绣,将剪纸绣与双面绣结合,并申请了专利。2020年荣获全国工艺美术职业技能竞赛“工艺美术能手”称号。2017年开始参加工艺美术类比赛,获得奖项15个。其中国家级金奖1个、银奖1个、铜奖5个。自治区级金奖2个、铜奖2个。提倡最重要的课程是探索行业如何发展,如何立足新时代。 扎染简介 一、 扎染的起源 扎染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至今有1500多年了。盛行于唐代,流行于当代。古代扎染多用于妇女的衣服,当今衍生到窗帘、床单、围巾和各种配饰等。 二、 扎染有9种扎法 1、捆扎法:捆扎法是将织物按照预先的设想,或揪起一点,或顺成长条,或做各种折叠处理后,用绵连或麻绳捆扎。 2、折叠扎法:是扎染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法,对折叠后的织物捆扎染色后成为对称的单独图案纹样;一正一反多次折叠后可制成两方连续图案纹样。 3、平针缝绞法:平针缝绞法可形成现状纹样,可组成条纹,可制作花型、叶形。用打针穿线,延设计好的图案在织物上均匀缝平后拉紧。这是一种方便自由的方法,可以充分表现设计者的创作意图。 4、卷针缝绞法:利用针与布的卷缝可得到斜线的点状纹样。 5、打结扎法:打结扎法是将织物作对角、折叠、不同方式折曲后自身打结抽紧,产生阻断染液渗入的作用。打结的方式有:四角打结、斜打结、任意部位打结等。 6、夹扎法:利用圆形、三角形、六角型等形状的木板、竹片、竹棍将折叠后的织物夹住,然后用绳捆紧形成防染,夹板之间的织物产生硬直的“冰纹”效果,与叠方式相比,黑白效果更分明,且有丰富的色晕。 7、折线夹扎法:用屏风折折叠织物,用条状木板夹斜夹捆扎木板两头,可做成连续图案。 8、包豆子花:将扎染面料中包入豆子、硬币或小石子之类不会被染也不会被破坏的小物体,再如同自由塔形一样把其扎紧。 9、总合扎法:将捆扎、打结扎,绞缝及夹板等多种技巧综合应用,不同的组合可以得到丰富多彩的效果。 ![]() 扎染简介 ![]() 侗画简介 三江农民画的前身是侗族地区的民间绘画,叫侗彩绘,也叫侗画,它与侗歌、侗绣、侗戏、侗棋、侗族木构等都是侗族重要的文化符号,这个“符号”从有侗寨开始就已经存在了,区域不同展现的地方就不同。据历史记载侗族的先祖就是三国时的吴国,吴国灭亡后,吴国子民为了躲避战乱,四处逃难,开始了迁徙之旅,最后定居在地扪,也就是贵州省黔东南北部三省坡交界处,之后往广西、湖南扩展,现在三省坡下的侗族同胞相处和谐,一直有通婚的习惯。侗族有建寨先建鼓楼、有溪必建桥的说法,受过战后苦难的侗族后裔,很崇拜深林里自由自在的鸟兽虫鱼、花蝶,崇拜保护侗族人民安危的英雄人物,为了表达侗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寄托,侗族人把这些吉祥物图案。画在代表威望鼓楼、戏台里,画在代表迎新生接财福风雨桥上。在三江,林溪、八江、独峒等苗江流域,主要体现在楼阁、桥梁、鼓楼横梁瓦沿上,而榕江流域鼓楼、风雨桥很少,则以戏台为展现平台,画在戏台背景和戏台两侧的大柱子上。有图必有意,有意必有寓。其目的是祈求国民安康。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