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河歌2016年公布为柳州市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侗族河歌,又称侗族河边腔,侗语称“嘎孖”或者“嘎尼阿”,属侗族无伴奏音乐“小歌” 类中的歌调之一,是侗族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行歌坐夜、寻求伴侣和老年人在劝世训诫时演唱的一种歌调,其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河边情歌浓郁,抒情而优美,歌声流淌,婉转独特,是侗族艺苑中一颗明珠,是古老民歌的遗产。 河歌歌调主要流行于贵州省黎平县龙额、地坪、水口,从江县西山等乡镇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融水的融江河(都柳江中下游)沿岸的侗族村寨。都柳江及其支流一带,是“河歌” 兴盛之地。黎平县龙额、地坪两乡,地处贵州、广西两省(区)交界处,两地山水相连,风俗相近,境内村寨侗族河歌盛行,且闻达于侗乡。其中龙额的河歌文化底蕴最为深厚,传承最为完美。2007、2008年,龙额先后被贵州省文化厅、中国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侗族河歌艺术之乡”,侗族河歌将在本土文化的薪火相传中,更加向世人展示她的迷人魅力。 千百年来,河歌歌师层出不穷,至今兴盛不衰,编创的歌曲在黔桂交界广泛流传。其歌流传范围广,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河边情歌浓郁,抒情优美,歌声流淌,优美婉转独特,是侗族艺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 ![]() ![]() 注: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