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非遗

【走近三江非遗】三江非遗项目名录——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2022-3-2 19:34     发布者: sjwhg 评论 0 查看 787
三江稻鱼并作习俗2020年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稻渔并作是侗族地区的传统习俗。三江县稻田养鱼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主要以良口乡晒江村为典型代表。冬天,村民在 ...
            
三江稻鱼并作习俗2020年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稻渔并作是侗族地区的传统习俗。三江县稻田养鱼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主要以良口乡晒江村为典型代表。冬天,村民在田里搭鱼棚,保鱼越冬,为“搭鱼窝”。农历正月初四,各家主到自家稻田中进行“开耕”。开春时,往田里放稻草或树枝,供母鱼产卵,然后把带鱼卵的稻草或树枝运回家里,放在木桶里孵养鱼苗。孵养鱼苗期间,忌吃鱼、饮酒、吵闹和大声说话,为“孵鱼”。在清明后属水的日子泡种,播种时则在秧田边焚香化纸,家主在大田边敬“田公田婆”,祈求保佑禾苗顺利生长,为“开秧门”。村民在稻田里做一个“汪”,即鱼的房屋。插秧时留下专门的“汪道”。秧插七天至返青之前,将刚孵出来的鱼苗放到“汪道”里养。放鱼后,各家各户在田里打 “田标”为记,以求保护禾苗和鱼。农历九月开始收稻和鱼,村民收割用禾剪,称“剪禾把”。谷物成熟时选日开剪。收割完毕,把禾剪洗干净收藏好,备鱼等佳肴,饭前先祭禾魂,称“洗禾剪”。
稻田养鱼是侗族地区的传统习惯,三江县稻田养鱼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主要以良口乡晒江村为典型代表。稻田在侗族称“顿雅”,直译为塘鱼,即“鱼塘

a3b68170abc63fd01b8bb05230edc659.jpeg (1.33 MB, 下载次数: 0)

a3b68170abc63fd01b8bb05230edc659.jpeg

1e0a3269208c0f45650d63db198331d0.jpeg (307.96 KB, 下载次数: 0)

1e0a3269208c0f45650d63db198331d0.jpeg

4b428a466dd430c3846737c178d8955f.png (71.99 KB, 下载次数: 0)

4b428a466dd430c3846737c178d8955f.png

16ac1cf5859d452bec809c9c4d841034.png (176.52 KB, 下载次数: 0)

16ac1cf5859d452bec809c9c4d841034.png

ed5380779d41b235f9539bdcdd883fa3.png (184.04 KB, 下载次数: 0)

ed5380779d41b235f9539bdcdd883fa3.png

a807a4cc0dd7aeaf62541d59d7339289.png (163.9 KB, 下载次数: 0)

a807a4cc0dd7aeaf62541d59d7339289.png
收藏 邀请
上一篇:【走近三江非遗】三江非遗项目名录——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下一篇:【走近天籁侗音】——侗族琵琶歌《歌唱党的政策好》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