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彩调2016年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彩调主要流行于广西的桂林、柳州、河池等地,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彩调也成为了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戏剧艺术形式,三江县古宜镇、斗江镇、高基乡等汉族和侗族乡镇,民间都自发组织有业余彩调队。
根据彩调老艺人的描述,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彩调传入三江县林溪乡,之后成立彩调班。辛亥革命前后,彩调名艺人辈出,如“四大状元”、“四大名旦”,三江也出了“调子王”李大树。民国17年(公元1928年),怀远县(今三江县)李大树在三江各地传艺,在他的培养下,全县共成立72个业余彩调班。1955年,三江县有名的彩调艺人覃志福在县城举办培训班,共80多人参加。本次培训,郑焕、郑森、杨文贤等学员初露头角,并考入县文化馆和县文工团任职。参加培训班的学员深入各个乡镇开展传承活动,培养了一批彩调艺人。使三江的彩调进入了盛行时期。三江的村村寨寨都建有戏台,逢年过节戏台总是寨子最热闹之处,看戏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活动之一。
三江彩调剧受历史的熏陶、民族风俗的浸染、地域特点的影响,主要创作有劳动致富的题材,形象的诠释劳动人民的勤耕勤种;忠贞爱情的题材,深刻的揭示了纯真爱情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主题。现今彩调艺人还运用国家和政府的很多方针政策法规等,新编创作了社会安定、团结和谐、森林防火、环保等题材的剧目,向民间宣传和传播。1981年由三江县文化局荣成雄创作的彩调剧《爆米花》参加自治区戏剧曲艺比赛荣获剧本创作一等奖。
三江县非遗中心、文化馆从2016年3月开展全国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全县15个乡镇共有41个业余彩调队,2015年成功举办了三江县首届彩调大赛以及广西“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彩调”培训班,同时在2015年12月公布了2名彩调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使我县的彩调项目能够有序的开展保护、传承活动。
注: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供图:石 峰
编辑:三江县文化馆非遗股
审核:石妮妮、韦茈伊、吴庆堂
电话:8612387
长按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