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非遗

【走近非遗人物】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杨似玉

2023-2-15 10:11     发布者: sjwhg 评论 0 查看 1042
杨似玉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男,侗族,1955年8月出生,小学文化。系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平岩村岩寨屯人。2007年6月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似 ...

杨似玉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男,侗族,1955年8月出生,小学文化。系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平岩村岩寨屯人。2007年6月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杨似玉1968年9月至1987年2月在家跟随父亲杨善仁学习木构建筑制作工艺。由于深得祖传技艺,加之勤奋、有悟性,手艺精湛,成为侗族木建筑大师。他识字不多,仅凭从师傅那里代代相传下来的13个特别的木建筑文字(墨师文),利用“香杆”、“竹签”和手锯、凿子、斧头、木及长头控镐等工具,成百上千、长短不一、大小不等的梁、柱、枋、板、眼等,在“木马”上制作而成。为使在竖楼时不至混乱,他使用了代代祖传的“墨师文”作为符号画上标记。使建筑中各种构件名称,他都烂熟于心,能准确而神奇地把建筑物建造起来。他所修建的侗族的鼓楼、吊脚楼、风雨桥、寨门、戏台、水车等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都离不开祖祖辈辈传下来工匠核心技术侗族木构营造技艺,第一是榫卯结构,不用一颗铁钉连接,却能结构牢固、接合紧密,上百年不散。第二是不用画图纸,凭着一根“香杆”——记有各种数据的竹竿,就可以完成各种式样、造型美观的楼桥建造,,能把所有的设计完全记在脑子,而且还要依据建筑物的地理位置,结合周围的环境,在心中构画出“图纸”,计算出各种数据,用一种特殊的“文字”记在竹竿上,就可以依照这根“竹杆”修建起雄伟壮观的楼桥。


杨似玉积极开展传承工作,2022年止杨似玉已带徒传承侗族木构营造技艺培训2000多人,其中有20多人能掌握13个特别的木建筑文字(墨师文)成功出师,并能独立到区内外掌墨并设计建造木构建筑工程。


杨似玉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独特的祖传技艺,继承并发扬侗民族最具特色的建筑文化,在县内区外共修建造木构建筑1000多座,其中他设的计吊脚楼100多座;大型风雨桥6座;小型风雨桥300多座;一般鼓楼6座;大小凉亭20多座;风雨桥、鼓楼模型300多座;其中:2002年与他人合作设计建造世界第一高的三江侗族自治县多耶广场鼓楼,高42.6米,27层瓦檐,占地600平方米;2003年设计建造南宁青秀山荔园山庄风雨桥;2004年设计制作风雨桥模型(2.5米长)赠送三江县旅游节;2005年设计建造三江侗族自治县干部培训基地建筑物1座;2006年设计制作柳州市博物馆内侗族风雨桥及吊脚楼。2019年设计制三江侗族自治县侗天宫鼓楼。


杨似玉因业绩特殊,多年来获得荣誉有20多本证书。其中有1997年12月他被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和区建设厅评为建设系列工程师;香港回归时作品“同心桥”模型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赠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礼品,此作品以中外闻名遐耳的程阳永济桥为原型,长2.5米,连同底座高2米,重约2吨,获设计、制作的荣誉证书;2003年成立了三江县似玉楼桥工艺建筑有限公司,传承了侗民族优秀建筑事业;2004年12月被自治县精神文明办授予首届“十佳民间艺术(木建筑)”荣誉称号;2005年被柳州市文化局授予“十佳民间艺人”荣誉称号;2007年元月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2013年6月荣获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


一、杨似玉开展传承活动

上图是许多县内、县外以及国外中小学生、高校的研学生到杨似玉家学习侗族木构营造技艺和侗族木构模型制作技艺。


二、杨似玉侗族木构营造技艺的作品

2002年杨似玉与他人合作设计建造世界第一高的三江鼓楼

2019年杨似玉设计建造的三江侗天宫鼓楼


三、杨似玉开展传承活动获得荣誉证书






编辑:张梅英 / 刘德雄(三江县文化馆非遗股

审核:石妮妮   韦茈伊   石明辉


收藏 邀请
上一篇:【走近非遗人物】侗戏·杨开远下一篇:【走近非遗人物】侗族大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覃奶号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