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非遗

【媒体看三江】《广西日报》聚焦:侗族大歌 天籁声声传古韵

2023-2-22 10:34     发布者: sjwhg 评论 0 查看 952
侗族大歌 天籁声声传古韵青少年传唱侗族大歌侗族大歌队在鼓楼前唱歌侗族大歌,主要流行于侗族聚居区。在广西,集中分布于三江侗族自治县。三江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侗族自治县,也是我区唯一的侗族自治县。侗族大歌流传 ...







侗族大歌 天籁声声传古韵



青少年传唱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队在鼓楼前唱歌


侗族大歌,主要流行于侗族聚居区。在广西,集中分布于三江侗族自治县。三江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侗族自治县,也是我区唯一的侗族自治县。侗族大歌流传地又以三江梅林、洋溪、富禄等融江流域的侗寨较为典型。


一切美好的事物,似乎都伴随着美丽的传说。相传古时候,一群侗族青年男女在山上耕种,劳动间隙大家坐在树下欢谈。他们的欢声笑语引来山上的百鸟百虫,顿时百鸟齐鸣、百虫齐唱,姑娘和小伙子被这优美的声音吸引,停止了说笑,侧耳倾听,陶醉在虫鸣鸟叫之中,流连忘返。于是,他们在劳动间隙,模仿各种鸟虫的声音唱歌,有的唱高音,有的唱低音,越学越起劲,越学越有味。慢慢地,他们迷恋上了大自然的音乐,拜鸟虫为师,拜清风为师,拜流水为师,或学高音,或学低音,或学中音,或模仿蝉鸣声,或模仿泼水声……就这样,形成了《蝉歌》《松鼠歌》《青蛙歌》《高山井水歌》,这便是侗族大歌中的声音大歌的雏形。


侗族大歌的起源,还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百越人留下的《越人歌》等传世佳作。虽然《越人歌》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侗族大歌,但这种声韵优美、情景交融、缠绵含蓄的抒情格调已经为侗族大歌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侗族大歌还与后来出现的南朝民歌,如《子夜歌》《大子夜歌》《子夜四时歌》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至宋代,侗族大歌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这些传说故事跌宕起伏,当然不能作为侗族大歌起源的科学依据。但从这些传说可以看出,侗族大歌来源于模仿大自然的声音,来源于侗族群众的生活,表达了侗族人们对大自然的喜爱,是侗族先民的天才创造,经过长期的保护才得以流传下来的,也是侗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侗族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的表现之一。它像一粒种子,慢慢发芽,然后逐渐长成大树,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长成枝繁叶茂。


模拟虫鸣鸟叫、小河流水声等自然之音,是侗族大歌最明显的特征,也是最常见的音型,如“嘟咕、嘟咕”这样的发音表现了侗族群众对自然界的亲近。


侗族大歌在侗语中称“嘎老”,“嘎”就是“歌”,“老”是侗语中“大”的意思。它是一种参加演唱人数众多、来源久远的民间合唱艺术。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侗族大歌的主要特点。其内容主要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及友情等。歌声悦耳,听者享受。不信,你听《布谷催春》——


春天到,春意浓,千山万树绿葱葱。


布谷鸟儿声声唱,布谷布谷快播种。


河边柳,吐新芽,层层梯田水哗哗。


布谷催春把种下,我们的劳动,我们的爱情,都等到秋天里收获。


布谷,布谷,河边的柳树重发新芽。


……


夏日炎热,令人烦躁的蝉声却被侗家人唱成柔和的曲调,如同天籁之声。简短的歌词、大段的拉腔、高低音持续的衬托、优美的声音,巧妙别致地模拟出虫鸣鸟叫声、小河潺潺声、树叶沙沙声,声音绵远流长。哪怕是身在闹市,听到这些歌声时,仿佛也能身临其境,置身于静谧的山林之中。如《蝉歌》——


走进山间闻不到鸟儿鸣,只有蝉儿在哭娘亲。


蝉儿哭娘在那枫树尖,枫尖蝉哭叹我青春老,


得不到情郎真叫我伤心,只听蝉儿声声鸣,


蝉儿声声心悲切,像是可怜我单身。


静静听我模仿蝉儿,希望大家来和声,


我们的声音虽不比蝉的声音好,生活却让我们充满激情。


歌唱我们的青春,歌唱我们的爱情。


……


都柳江,这条镶嵌在雷公山与月亮山之间的大河,发源于贵州省独山县,流经三都县、榕江县、从江县后,拐了一个弯,汇入广西古宜河,称之为融江。融江直接流进珠江水系,成为木材水运的黄金水道。有的侗家后生以放排为业,龙口求食,养育家人,那种胆识和气魄,见者无不为之动容和震撼。放排汉在孤寂的水上“长征”中,用歌声化解眼前的艰辛。如——


倾耳静听情哥唱,远路启航听哥说,


如今世道难活命,放排离妹苦奔波。


鲤鱼难舍茜藻塘,竹鸡难舍楠竹坡,


蜜蜂难舍茶花蜜,情哥难舍细声歌。


……


河是装得下山川梦境的床。这种半喊半唱的歌唱方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诸多放排文化,在放排历史终结后,转化为一种重要的劳动艺术。在千百年的豪唱中,其形式和内容渐渐固定下来。从三江梅林到梧州,从梧州到广州,上千公里的水路,无数险滩,这一路下去,滩急、滩浅、滩长、滩短,放排歌的音调起伏也会有变化。是的,在滔滔东去的大河里,有高音,有低音,有坚硬的岩石,也有消散的浪花。放排汉在齐心协力推排过滩时,往往会从最高声唱起,一边推一边转成小声地絮叨,声音也由高到低,由急到缓,再一次掀起高潮后,搁浅的木排便越过了滩。


2006年,侗族大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评审专家盛赞侗族大歌为“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它标志着有千年历史的侗族大歌的文化和音乐价值被世界所承认。新时代这十年,侗族大歌保护发展成效明显。现有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19人,其中国家级2人。2016年起,在三江侗族地区已持续6年不间断开展侗族大歌全民艺术普及。诸如该县与市级群众艺术馆联合举办侗族大歌免费培训班,培训班既有普及性的推广学习,又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学,既有展示性的演出交流,也有线上培训,甚至实行群众“点单”,实现最大化的“开放式”办学和“定制化”服务。参训学员包括村寨群众、在校师生、在职员工、退休职工等,并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养了一批新生代传承人,形成薪火相传的良好态势。此外,借助展会、庆典、展演等活动,侗族大歌还“飞”到了北京、上海、山东、台湾等地。


作为寄托乡愁的载体,民间文化应该是活态的家园,既有它独特的文明,又具有现代气息。它们浸润着新时代精神的传统文化气息。我在深入调研中发现,侗族大歌国家级传承人吴光祖、覃奶号,他们倾注全部的生命热情,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大歌世界。还有诸多在侗族文化传承道路上的爱好者,他们大多是“择一事,爱一生”的民间艺人。他们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浩渺的文化乡愁。那些隐藏在大山大水之中的人文华章,那些专属于原野的清静,在淳朴中蕴藏着高贵,令人忍不住慨叹民间文化的神奇魔力。先辈的流传、心中的记忆,就像一团火,丰富了乡间的生活。他们怀揣“火种”穿越时代,满怀热忱孜孜不倦,呈现一幅幅具有浓郁乡村文化的风情画卷。


聆听原生态的侗族大歌,感受诗意田园的侗寨风景,我不断追问:乡村文化的价值在哪里?答案在脑海中明晰起来:乡村文化的价值,其实就是我们民族根的价值。民族文化是我们千百年来的精神家园,它承载了祖辈传承的民俗民风、历史文化,它是对山川田畴、自然环境的口述和传诵。它是活态的,唯有保留其原生状态,在文旅融合的开发中,恪守原生态的原则,就能保存住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脉。


侗族大歌,作为优秀的民族文化代表,需要地方政府支持,需要融入文旅发展体系。在三江,我欣喜地看到,文化支撑旅游、旅游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环。随着全民艺术普及,形成了年长者教歌、年轻者唱歌、年幼者学歌的薪火相传的传承氛围。上百支侗族大歌队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他们活跃在旅游景区、特色旅游村寨进行民族文化展示表演,从一门爱好发展为一项职业技能,越来越多的传承人、传唱人也通过民间文艺实现了脱贫致富,坚定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信心。


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活”起来,才可以在上面稼穑。如今,当地正在向全域旅游示范区奋进,侗族大歌作为其中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可以在文旅深融中进一步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更为现代化的方式为当地文旅高质量发展奏出动听、响亮的传世之音,让侗族大歌飞扬四面八方,让更多受众感受到八桂侗族文化的魅力。

来源:广西日报 /  风情三江

收藏 邀请
上一篇:【走近非遗人物】侗族大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覃奶号下一篇:【我们的节日春节】“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 非遗过大年”三江侗族自治县“非遗 ...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