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动态

【走近三江非遗】三江非遗项目名录——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2023-3-7 09:39     发布者: sjwhg 评论 0 查看 763
侗族芦笙踩堂舞, 侗语叫 “伦捞地”, 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 一般只在每年庆祝新年和非常隆重的场合表演,在湘黔贵三省交界的侗族地区都有流传,后逐渐演变出具有娱乐性的 ...



侗族芦笙踩堂舞, 侗语叫 “伦捞地”, 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 一般只在每年庆祝新年和非常隆重的场合表演,在湘黔贵三省交界的侗族地区都有流传,后逐渐演变出具有娱乐性的芦笙踩堂舞。

宋代,侗族芦笙踩堂舞便已经在湘黔贵三省交界侗族地区流传,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辰、沅、靖州仡伶人以锦鸡羽插髻,农隙时,以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前导之”。明代, 邝露的《赤雅》也有提及: “侗 ......善音乐,弹胡琴,吹其管,长歌闭目, 摇首顿足, 为混沌舞” ,对当时舞蹈的演示形式作出详细的描述。清代,《绥宁县志》记载:”地辟蛮烟聚, 林深讫鸟通。群苗欣跳月, 庶草自从风。是日芦笙合, 非烟炮竹烘。”又“枫门樟岑从虮虱,相传乃是盘瓠宅, 瑶妪携鼓舞蹲蹲, 公堂野讴献瓦盆。”都是记的侗族芦笙舞。清朝嘉庆年间梦广居士的《梦广杂著》中记载: “每于农隙稷登黍场后, 合寨中老幼数百人吹之, 且吹且舞, 为赛神之乐, 声振陵谷”,可见清朝时期,侗族芦笙踩堂舞在侗族各地已经十分流行。明朝末年,《侗族芦笙踩堂舞》开始在三江侗族各地盛行,以林溪镇、八江镇较为著名。21世纪后,以林溪镇美俗村为典型,项目内容仍然遵循古法,在每年新年以及重大活动中表演,以祈求来年人们风调雨顺,生活美满、岁岁平安。

侗族芦笙踩堂舞是一项集音乐、舞蹈、运动于一体的民族传统群众性娱乐活动,起源早期的侗族祭祀舞蹈,主要有芦笙踩堂舞、自娱性舞蹈、青年男女交谊舞、芦笙比赛舞等,整个过程包括有动作多样的芦笙踩舞;有制度严明的侗族“款词”;有悠扬动听的侗族耶歌;有孝敬老人的“父母”歌;有幽默的侗族民间丰收歌、庆祝歌、贺喜歌、颂扬歌等。

侗族芦笙踩堂传统套路规矩严谨。队伍按“子午线”登场定位,走完八卦阵,而后八方起舞,全体队员要节奏整齐,步调一致,进退仰合与旋转翻腾整齐划一。场地的中央是大芦笙、芒筒队伍, 手持小芦笙的男子与持彩巾或花、伞、佩戴银饰的盛装妇女依次登场, 分别站成内外两圈,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起舞, 并按照领队的曲调变换舞姿、节奏、动作。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侗族芦笙踩堂舞得到继续继承和推广。



















注: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供图:石 峰

编辑:三江县文化馆非遗股 

审核:石妮妮、韦茈伊、吴庆堂

电话:8612387


长按识别二维码


收藏 邀请
上一篇:千人侗族大歌歌颂中国共产党,百业振兴携手共进和美新生活——广西三江县梅林乡“二月 ...下一篇:【公益培训】三江侗族自治县常态化公益培训班安排表(5月份)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