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动态

走近非遗——三江茶制作技艺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4-8-16 10:59     发布者: sjwhg 评论 0 查看 722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地处,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地,属于亚热带南岭湿润气候区,山地谷地气候区。总面积为2454平方公里。温度适宜、雨量充沛,年平均日照约1600h,年平均降雨量约1600mm,无霜 ...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地处,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地,属于亚热带南岭湿润气候区,山地谷地气候区。总面积为2454平方公里。温度适宜、雨量充沛,年平均日照约1600h,年平均降雨量约1600mm,无霜期长达300d以上,有着“高山云雾出好茶”的优越自然环境,是我国最适合茶树种植的区域之一,获“中国名茶之乡”称号。目前,三江侗族自治县茶叶种植面积达21.5万亩,年产干茶近2万吨,综合年产值86亿元人民币,茶产业已成为侗乡民众持续稳定增收的“绿色银行”。

三江茶制作技艺目前广泛分布于三江县及周边地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洋溪乡高露村、林溪镇牙己村、同乐乡良冲村等地。其技艺工序繁多,要求科学,《三江县志》(民国版)记载:三江茶“采制皆土法,芽茶炒软细揉,粗茶以足踹之,然烘焙。”“制成四方饼,印有寿字,……高露茶,较北照茶略粗而味重。”由此可见,三江茶从嫩度分有细茶、粗茶之分,外形上有散茶、紧压茶之异,加工工艺上有手揉、足踹之别。可见古法工艺为:茶叶采摘、炒软、细揉(或足踹)、烘焙、部分地方需蒸压成型。至今三江茶传统工艺仍保留古法程序,包括采摘、摊放、杀青、揉捻、烘干,部分地方还需蒸压成型、晾干,将茶叶加工为圆饼形状。    

茶农在茶园里采茶

将采摘回来的三江茶摊凉,让茶叶及时通风散失热量及水汽,防止茶叶色泽变得枯黄、茶叶香气形成水闷味。   

摊青

   杀青

将晾干的竹叶剪成圆形,里面剪出几个透气的孔,放入压饼木甑准备压茶饼。
三江茶制作技艺保留独特特征。第一,茶叶鲜叶需选择本地茶种,采摘标准老嫩皆宜;第二,杀青时会在锅中加入清水或茶油,其作用为水加热产生蒸汽,增加穿透力促使杀青透彻,同时水蒸气保护叶缘不易烧焦;第三,杀青后闷炒时间较长,以降低茶叶的苦涩味;第四,毛茶烘干后部分地区将继续蒸压加工成圆饼形,便于茶叶的保存。
    

将茶叶放入木甑中蒸软(三蒸三晒),然后加压成茶饼。

加工好的圆饼形紧压茶
传统三江茶中红茶、绿茶一般用当地山泉水冲泡,谓之“瀹饮”;较成熟的鲜叶主要加工为打油茶饮食的主要原料,因此三江县域内侗族、苗族等家庭大多都有生产,每家每户一年需消耗十多斤茶叶。三江茶制作技艺主要为家传,中老年村民特别是妇女大多会制作,近年来受到国家对传统非遗文化的重视及对茶产业发展的重视,传统制作技艺得到了机械化改造,其产能及品质得到了更好发展。
三江茶制作技艺世代相传,是侗、苗等民族人民长期以来对自然探索的结晶,是三江人民饮食文化和茶文化的传播载体,为民族文化的延续发挥了巨大作用。传统工艺的三江茶还是展示桂北茶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的重要载体。    

部分三江茶品牌产品
三江茶制作技艺2023年列入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目前有代表性传承人8人。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编辑:韦茈伊  图片:石峰及传承人申报材料

审核:石妮妮、韦茈伊、石明辉 

电话:8612387


长按识别二维码


收藏 邀请
上一篇:三江农民画,调色盘里的“乡土中国”下一篇:非遗遇上广场舞:三江归东村演绎《美美日子红火火》,共庆丰收葡萄节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