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非遗

【走近非遗名录】——侗族婚俗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4-9-10 15:15     发布者: sjwhg 评论 0 查看 964
侗族婚俗是侗族地区构建家庭、形成族群、稳定侗族社会结构的侗族社会习俗,盛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聚居区。自隋唐时期开始,一夫一妻制逐渐成为侗族传统社会的主要婚姻制度。三江侗族地区,舅 ...
侗族婚俗是侗族地区构建家庭、形成族群、稳定侗族社会结构的侗族社会习俗,盛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聚居区。自隋唐时期开始,一夫一妻制逐渐成为侗族传统社会的主要婚姻制度。三江侗族地区,舅家对婚姻具有决定权,盛行“养女还舅”习俗。赶坡会、行歌坐夜、月也等自由恋爱的择偶形式在侗族社会也十分普遍。清朝雍正年间,黔、桂、湘三省《九十九公款》改革“同姓不婚”的“款约”民国时期“三江县改良风俗委员会”出台法规对“不落夫家”习俗进行改革。1954 年以后,由于婚姻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和贯彻,侗族姑舅表婚和不落夫家等习俗有了很大改变。
侗族婚俗主要包括恋爱、问亲、说合、订婚、送礼、接亲、回门、落家等过程和内容。
第一,恋爱,恋爱是创造美满和谐婚姻的前奏,是男女双方基于一定物质条件和共同人生理想,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强烈、稳定、专一的感情。恋爱方式包括:赶坡会、走寨、行歌坐夜、月也、种公地等,通过赶坡会、走寨、行歌坐夜、月也等活动进行择偶是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问亲,一般双方父母都已知儿女意向,男方由家族兄弟一至两人前往女方家问亲,讲明男方家的来意,听取和征求女方家的意见,经过双方协商,确定彩礼、订婚日子和相关事宜。
第三,说合,多由亲戚或朋友辗转介绍,再选择父母双全的族人向女方登门求婚。
第四,订婚、送礼,经过说合,或行歌坐夜、坡会期等方式,双方互相了解,情投意合,有很好的感情基础之后,由双方父母协商订婚。男方派族中兄弟带着猪肉、米酒、酸鱼酸鸭、糯饭、糍粑、礼金等礼物前往女方家行聘,确定结婚办酒吉日,女方则送男方布匹、衣服等订婚物。
第五,迎娶、接亲,结婚多在春节期间举行,也有另择吉月吉日迎娶。迎娶有两种:一是按男女家双方确定的结婚办酒吉日,男方提前一天派族人金童玉女到女方家接新娘,新娘方选2至4人不等为伴娘于当天同新娘一同回到男方家。二是新郎邀约伴郎晚上去新娘家接新娘,待到吉时新娘才进入新郎家,举行入门仪式,新郎家鸣放鞭炮以报信息,接着新郎的家人吃新娘打的油茶。接亲,男方举行婚宴当天,由新郎新娘及伴郎伴娘在门口迎接,族人负责接亲、接物和来礼登记。

新娘打油茶

第六,新娘回门,酒席后,新郎家派族人抬红猪以及娘家酒席用的食材送新娘回门,新娘回娘家前需把婆家水缸挑满水,给亲人打油茶。并走在队伍最后,以示对婆家的不舍。

新娘的长辈为她穿上传统的侗族服饰,这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还蕴含着深深的祝福和期望。这位长辈的选择有着特定的条件:必须是生活美满、父母健在、儿女双全。这些条件背后所承载的寓意和期望,寓意着希望新娘能够拥有完整的家庭和美满的婚姻,同时也能够传承和发扬家族的优良传统。

侗族新娘挑水寓意着夫妻感情鱼水合欢、细水长流。新娘挑水的这一传统习俗,象征着夫妻之间感情如同水一般,相互融合,和谐共生。同时,也寓意着夫妻之间的感情能够细水长流,长长久久。新娘挑水不仅考验了新娘的体力,更象征着她未来在夫家将承担起的责任和义务,这一习俗体现了侗族社会对女性吃苦耐劳、贤惠能干品质的重视和期待。同时还表现为新娘从此便是夫家的人,意味着她已经正式成为了夫家的一员。这一行为象征着新娘的身份转变,以及她将要融入新的家庭,承担起新的角色和责任。20222月摄于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平岩村。

富禄乡岑旁村新娘回门队伍。新娘身着侗族盛装,手拿黑伞,带着伴娘和夫家的一众陪娘跟在送亲队伍后面回娘家。

新郎根据新娘家酒席需求,备好糯米、糍粑、酸鱼酸肉送礼到新娘家。上图拍摄为梅林乡新民村。
侗族婚俗承载着侗族人在生活习俗、伦理道德教化等知识的传递,其内容、形态反映了侗族的传统生活习俗、农耕文化、人生观、伦理学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性格等;侗族婚俗不仅记载着侗族对婚姻的理解,同时也负载着侗族以婚姻为纽带的盘根交错的社会关系,是形成侗族家庭、产生族群、确保侗族社会结构稳定的前提条件。侗族婚俗通过“行歌坐夜”“月也”等形式择偶是侗族人对婚恋自由的实践,对于现代和谐社会和谐家庭的构建具有借鉴学习作用。
侗族婚俗2023年列入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

排版:覃佩琳

编辑:韦茈伊

审核:石妮妮、韦茈伊、石明辉


长按扫码  点击关注


收藏 邀请
上一篇:【走近非遗人物】——侗族大歌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吴探花下一篇:【走近非遗人物】——自治区级三江侗棋艺代表性传承人:陈能军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