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游客在柳州市群众艺术馆观赏三江农民画。当日,“广西农民画创作精品巡展”(柳州站)在柳州市群众艺术馆开幕。近年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近600名群众长期从事农民画创作,约有300幅农民画作品在全国和全区文艺展览和赛事中获奖,形成地方代表性的区域品牌。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 摄
2024年7月,中国美术家协会公布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相关复评结果,三江侗族自治县的陈美美作品《正月里来过新年》和荣雪莲作品《美丽侗乡》双双入选,且皆为晋京展出作品,在本届综合画种展区入选的5幅年画作品中占据五分之二,创下柳州市历史最佳成绩。这一殊荣不仅彰显了三江农民画的艺术魅力,更为深入探究其传承创新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联提供了鲜活范例。
创作手法具有乡土气息。《正月里来过新年》《美丽侗乡》两幅作品均以农民画手法来创作,使其极具乡土艺术气息。农民画往往不拘泥于传统绘画的技法和章法,以自由奔放、朴实无华、特色鲜明的线条与色彩,构建出独特的艺术语言。这两幅作品均以充满鲜活力和原生态的手法,生动诠释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理解、感悟和向往,展现了浓厚的地域乡土风情,拉近了艺术创作与乡村生活的空间距离、内容距离和内涵距离,让读者通过艺术作品真切感受到乡村振兴道路上的脉动和温度。
创作题材根植乡土土壤。两幅作品的创作题材都选择了充满乡土特色的民族文化、吉祥文化、节庆文化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使得作品的内容表达充满地域性、新颖性、神秘性。这种别具一格的艺术表达方式让原本看似通俗的年画作品更具艺术张力和创造力。加之,这些根植于大地深处和生活之中的元素作为乡村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当地乡土的历史智慧和情感记忆。通过画作的呈现,不仅传承和弘扬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更为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开辟了新的路径,使得乡土艺术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得以重生和绽放。
创作思想源于乡土情怀。深刻的主题思想是优秀文艺作品的内在支撑和必然要求。入选作品的两位作者作为地地道道的三江农民,其艺术创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生活环境和职业特点,她们的农民画作品源于固有的乡土情怀显然是毋庸置疑的。这种源自内心深处的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使得她们能够敏锐捕捉到乡村振兴中的所见所闻所想之美,并将个人情感融入作品来完成艺术表现。这种情感传递和精神寄托,引发了观者的共鸣,也唤起了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乡村价值的重新审视。
艺术创作与客观环境的内在关联
保护传承是前提。与其他成熟的画派相比,虽然三江农民画具有悠久的历史,但仍然处于发展壮大阶段,知名度和认可度还有待业界加持。正因为如此,就更需要坚守独有的艺术特色和风格,比如长期以来在创作实践中积累形成的具有标签性的素材内容、色调风格、构图特点、地域特色和艺术内涵等,并加以保护与传承。三江农民画源于乡土生活,反映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三江作为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悠久的人文历史,为当地农民画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正是因为对这些传统创作元素的保护和传承,才让三江农民画守住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韵味。
守正创新是突破。只有守正创新才能破局出圈。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需求也必然发生变化。三江农民画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要积极创新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融入更多的现代创作元素和多元艺术风格,在保留“土气”基础的同时散发出“洋气”光芒。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实现美术创作的交流与碰撞,使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具有更强的时代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例如:在作品《正月里来过新年》中,最让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将汉族戏曲、壮族铜鼓和侗族侗锦三个部分的画面同时呈现,在细节处又以龙、凤凰、鲤鱼、绣球、侗锦等象征吉祥的文化元素加以点缀,整个作品谋篇布局跨越时间、跨越空间、跨越民族,体现了作品本身素材运用的多样性、包容性和创新性,成功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进行了抽象表达,这正是对于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宏大主题的深刻艺术阐述。
合力发展是关键。为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农民画这一地方特有艺术形式,当地政府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有形之手”,例如:举办培训班、设立创作基地、组织展览活动、学术交流活动、培养非遗传承人等。这些举措不仅为农民画家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更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激情和创作热情,促进了当地农民画的产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三江农民画产业要取得长足发展,还需跳出农民画作品文本本身,采取“农民画+”的模式来多元化、多渠道、多维度推动自身通过“无形之手”发展壮大。比如,通过借助新质生产力来推动“农民画+文创”“农民画+研学游”“农民画+元宇宙”“农民画+数字经济”等新业态发展,从“上游”作品和“下游”商品,延伸至全产业链,把“指尖上的艺术”发展成为“指尖上的经济”,打造具有艺术性、趣味性、多样性、时代性的文创产品、研学基地、数字藏品、智能体验等农民画产业品牌,让三江农民画既能实现艺术价值,又能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来源:柳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