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惠,男,侗族,1968年7月出生,初中文化。系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平流村华练屯人。2016年12月被认定为柳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9月被认定为自治区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吴承惠出生在一个木匠世家,十七岁跟随父亲学习木工,由于好学肯钻,善于思考,勤问加上个人天赋,十八岁就出师掌墨,首个成为父亲徒弟当中的得意门生。2000年后从本村开始带徒走出村外承建吊脚木楼、凉亭、井亭、寨门、鼓楼等木构建筑,由于讲究工匠,构建独特,注重审美,真材价廉,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信誉度和知名度。
2012年以前,吴承惠在广西、贵州兴建吊脚木楼、桥、亭共计139座各式不同的木质结构建筑,其中重大工程有:独峒镇平流村龙凤风雨桥,该桥二廊三亭,每亭五层重檐,八角型态,别具一格;融水田头苗寨桥;三江风雨桥(承建正中间六角亭);柳州龙潭公园侗寨综合木楼;同年又建柳州园博园(内设鼓楼、风情楼、风雨桥);为提高自身的本领,在造型设计、地形地势、美观实用等方面遵循传统的均衡、对称、和谐的建造规律的基础上,吴承惠更注重实用功能与美观雅致的建造结合。2013年以来先后10次参加县、市、自治区级各种培训班、技艺展演、参赛活动。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吴承惠学会了看图纸,把自已的构思设计,按照对方的要求交给有文化的徒弟在电脑上设计,同时又结合传统“香杆”所用的每一个符号用于其中,做到“本”(传统文化)与“新”(绘图纸)相结合。因注重学习与实践,吴承惠进步很大,2010年以来,先后参加“三江风雨桥”、“龙吉大桥”“百色市园博园”等11项重大建设项目,均以结构独特、均衡对称、造型完美的设计、模型样本而获得高票中标。在承建工程中每一项验收指标均达到优质工程。受到发包单位的高度评价和社会的好评。同时,为挖掘侗族木构建筑拜师、祭祀仪式文化,他虚心向老木匠师学习,请教他们传授拜师仪式、上梁仪式等祭祀、验词、开路等传统习俗文化。
吴承惠主持2022年三江宜阳大桥上梁仪式。
2022年在建造三江宜阳大桥施工现场,吴承惠(中)现场指导学徒吴勇旦(右)使用“香签”记录方法。
2020年在广西艺术学院拍摄,吴承惠在广西艺术学院指导大学生建造侗族建筑模型。
2021年吴承惠在平流村给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的大学生现场讲解戏台结构,讲解侗族木结构历史,配合大学生调查侗族木结构技艺。
吴承惠掌墨的侗族木构建筑——三江斗牛场
吴承惠掌墨的侗族木构建筑——三江宜阳大桥
为带好徒弟,授徒传艺,吴承惠自筹资金注册成立了“三江县惠民楼桥建造有限公司”,以公司为平台,以承接建筑项目为基地,开展现场讲解,现场授艺,现场指导,共长年带徒20名。经过多年培养和徒弟自身的努力,现已有吴承芳、莫庆保、吴勇旦等人成为木匠“掌墨师”,独立承担木构建筑设计和建设。据统计,2014年以,他们3人先后在县内外共承建木楼、井亭、寨门、长廊、鼓楼、园庄达60多座。目前传授新徒弟11人,难能可贵的是年轻掌墨师吴勇旦,在掌握传统技艺、现场构思设计的同时,凭着高中文化和吴承惠本人所传授的方法,坚持不断创新,打破了有技术却“无设计、无图纸”难于参与社会公开招投标的困境,使木构建筑在保护中得到传承,在传承中得到有效发展。
|图片:仅供交流使用,不以盈利为目的,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韦茈伊
|排版:覃佩琳
|审核:石妮妮、韦茈伊、石明辉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